夏日的午后有點炎熱,余紅霞和幾個套筆從業(yè)人員將一袋袋完成的套筆搬到門口。這天是裝貨日,運輸?shù)能囈部煲搅?,余紅霞站在門口時不時地向淳楊線公路上眺望。
“筆來了沒有?”沒多時,就有婦女陸陸續(xù)續(xù)過來問情況?!安缓靡馑?,有點亂,剛將上批筆運走,這批是新到的。”我們到的時候正趕上卸貨,經(jīng)紀人余紅霞忙得不亦樂乎,一邊指揮著加工人員卸貨堆放,一邊就開始清點原材料分發(fā)給加工人員。在現(xiàn)場,有一個從業(yè)人員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寡言少語,行動也有點不太正常,一旁的阿姨幫我們解了惑:“她從小就有點精神方面的毛病,不會干活,可自從有了套筆,她天天來,一天還能套個十幾塊錢,也不用家里人擔心了。”
余紅霞一直在家?guī)『?,因身體原因,無法干重活。她告訴我們,“當初做來料加工的時候,只是覺得村里老人多、婦女多,他們大多和我一樣沒有收入,又不能干重活,很多都需兒女照顧,如果大家能多一些收入,還可以減輕家里的負擔。”2015年,下姜群眾觀教育培訓實踐基地落成,將她這個來料加工點也納入了學員實踐活動基地,越來越多的人走了進來。前不久,省中青二班的學員還在她這里舉行了來料加工套筆比武。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余紅霞的加工點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支持。
雖說這個來料加工點成立于去年年初,但來料加工人數(shù)已有二三十人。充實而忙碌,生活在物質上有了提高,將留守人員聚在一起,不但他們在家門口就能增收,而且讓外出打工的子女和家人更家安心,余紅霞心里也覺得非常滿足,讓她看到了新的人生價值。
現(xiàn)在何余紅霞有了更多想法,她想引進一些工價高的來料加工產(chǎn)品,依托下姜群眾觀教育培訓實踐基地的建設,可以讓更多人參與進來,也讓更多的人知道農村手工業(yè)發(fā)展之不易。她還想把自己的來料加工再做大,讓更多人能在家里實現(xiàn)致富夢?! ?/P>
(通訊員 余添)
千島湖新聞網(wǎng) 責任編輯:葉青 范小青
三農政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