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辦[2005]20號 浙ICP備05073341號 廣告經營許可證:杭工商淳廣許2004001號
淳安縣千島湖傳媒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絡廣告 0571-64831301
杭州網?千島湖網 網絡支持:杭州網絡傳媒有限公司
章建勝
上蒼給了人類生命,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而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磨礪,為了滿足各式各樣需求,誕生了各種手藝人,他們統(tǒng)稱為“匠人”。殊不知是天意還是人為,逐漸從匠人中分出文工與武匠,武匠多為粗活中求細(如殺豬、木工),武匠多為陽活;文工為細活中求精(如刻碑、修棺材),文工靠近陰事。我那位堂弟章義就是那一個靠近陰事的文工,刻碑匠。
殯葬改革已多年了,農村至今仍沿襲著為先人修墳的舊俗。大概現(xiàn)有的經濟條件好了,越來越多的人都舍得花點錢,將祖墳修葺一番。通常以磚頭砂石的原料將墓?jié)渤苫炷?,這樣不至于荒草叢生,樹枒交錯,既少了幾許凄涼,又多了幾份莊重與敬意。重要的,還是在墳前豎碑立銘,將先人的姓名、尊輩刻在石上以示后人。當然,有人立碑就有人刻碑。我堂弟章義原是縣食品廠職工,1998年下崗后,擇業(yè)不知何求,他憑著市書協(xié)會員寫得一手好字的底氣,在姜家鎮(zhèn)上開起了一家刻字店。他自寫自刻,字體多用魏,樸拙中顯強勁,結構里展方嚴,一時間十里八鄉(xiāng)多有嘉聲,鄉(xiāng)人遂以“刻碑匠”稱之。
刻碑,是件粗活。幾大十斤乃至百十斤重的一塊石碑,你得有力氣搬動它。一塊石碑從刻字到上漆乃至成品,一般要移動多次。有的規(guī)格特別大的,單憑硬力根本不夠,只有憑借巧勁。從石堆上先移落地上,豎起,分別用落地兩個角做支點,一次一次地往前挪動。整塊石碑的分量基本在挪動著的兩個支點上,雙臂只要能將碑身穩(wěn)住,不讓倒下就行。今年,清明時節(jié),我見到堂弟章義,問他生意如何?他說,清明前從我手上搬來移去的石碑就有9噸之多。
刻碑,也是件細活。細到姓甚名誰,輩分稱謂,不能有誤。尤其要遵循舊俗,同祖與不同祖的碑刻要區(qū)別對待,男女的排列次序也不同。同祖指三代墳塋排列在一起,最長的中間,兒子在東,孫子靠西。古法墓葬,講究爺爺靠兒子,奶奶靠孫子。不同祖,就無需按此規(guī)矩了。一般都是女左男右。若不問明情況,弄錯,這塊碑就白刻了,懂的人不會要。
刻碑,還是件工藝活。講究字體刻工。章義說,他認識的同行中,現(xiàn)在大多依賴電腦,打好了字,貼上去再依樣畫葫蘆地刻。他說,我堅持自寫自刻,憑借平日里練書法的功底,將每一次的碑刻當作一幅書法藝術作品來做,自寫碑文,勾點撇捺,各有方寸,篆隸行楷,皆自風流,刀鑿并用,得心應手。
章義刻碑二十余年了,一直踏實與重服務。雖說石材的價格步步攀升,在涉及做工質量、服務態(tài)度上,他從不含糊,由此,贏得了客戶的普及贊譽。刻碑,是件細心活、藝術活,更是件力氣活,成天與粉塵打交道。所幸一份辛勞,一份收獲,堂弟章義的刻碑藝術水平不斷長進,他將“吃石頭這碗飯”當作事業(yè)來做,樂此不疲。
千島湖新聞網 編輯:徐麗 姜智榮
最新播報
更多>>淳安發(fā)布
視界千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