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辦[2005]20號 浙ICP備05073341號 廣告經營許可證:杭工商淳廣許2004001號
淳安縣千島湖傳媒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絡廣告 0571-64831301
杭州網?千島湖網 網絡支持:杭州網絡傳媒有限公司
余書旗
在淳西一帶,傳統(tǒng)的房屋建造格式有四種:穿堂屋、圍披屋、靠壁天井、兩披水。而最氣派的,要數那有天井的“穿堂屋”了。
穿堂屋,又稱四面堂前,它的建造格式在這四種房屋中是最為復雜的,它的復雜性主要體現在屋面的坡度設計上。
淳西一帶的工匠,把屋面的坡度設計稱為“放水”,意即設計一個適合屋面能通暢流水的坡度。以現在常見的“兩披水”制式為例,一般的屋面傾斜坡度為45%至50%,前者稱為“4分半的水”,后者稱為“對架水”?!皩芩敝庵傅氖俏菁沟母叨仁菑拈芸诘郊怪@一段距離的一半,比如說某棟房屋的“日深(縱深)”是6米,檐口的設計高度為5米,那么,如果是“對架水”,屋脊的高度是多少呢?計算方法是這樣的:5(米)+3(米)×0.5=6.5(米)。算式中的5米是檐口的高度,3米是從檐口到脊柱的縱深距離,0.5即50%的設計坡度。從算式中可以得知,一棟“日深(縱深)”為6米、檐口設計高度為5米的房屋,按“對架水”計算,那么它的屋脊高度為6.5米。
說了這么多“兩披水”屋的屋面坡度,主要是想說一下“穿堂屋”的屋面坡度設計為什么復雜。
“穿堂屋”以天井為中心,有四個臥室、四個“堂前”,故又稱之為“四面堂前”,而每個“堂前”的屋面都設有一個屋脊,故“四面堂前”的房屋共有四個屋脊。
“四面堂前”的屋是必須得有天井的,天井又稱為“四水歸堂”,寓意“水聚天心”。但就是這個天井,給工匠的設計與建造水平帶來了一定的考驗。
“四面堂前”四個屋脊的屋面坡度是如何設計的?俗話說“九九不離羊”,這個羊頭便是正堂的屋脊。所以,首先得設計好正堂屋脊的高度,然后設計前堂屋脊的高度,最后統(tǒng)籌東西兩個堂前屋脊的高度。前面已交待過,屋脊的高度是由檐口的高度和房屋的縱深深度距離而定的,而這四個“堂前”的縱深都不是一樣的,所以它的屋脊也不會是一樣高的,但天井的四周卻是呈水平的,因為水都得往天井里流,因此,天井四邊屋面的設計坡度也是不一樣的,這就常常造成了四個坡面的銜接處(專業(yè)俗語稱“鍋里”)因設計制作不精準而漏水的現象。
傳統(tǒng)的工匠都是師傅帶徒弟,古人有“富不學匠”之說,學手藝的人大多家庭條件不好,沒有文化,別說三角函數之類的高深運算方法應用于建筑了,就連最起碼的勾股定理也沒聽說過,沿襲的都是一些傳統(tǒng)的計算方法,大多死記硬背,并不十分精準。因此,能熟練地掌握“穿堂屋”制作工藝的工匠,即便是在流行這種房屋建造制式的年代,也是少之又少。而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后,由于很少有人再建造這種制式的房屋了,新學徒的人便也難得接觸到這類建造工藝了,所以到了眼下,能建造“穿堂屋”的工匠,已是鳳毛麟角,當然,現如今科班出身的古建筑專家除外。
大凡有能力建造“穿堂屋”的人家,都是家底殷實、生活富裕的人家,因為置辦那精挑細選的材料和雕梁畫棟的構件所需的費用,可不是一般人家所能承擔得起的。
在宋祁村老村移民之前,村里有很多“穿堂屋”,而最精致的那一棟,當屬“大夫第”了。“大夫弟”房子很講究,四根脊柱各有名堂,分別為柏、梓、桐、椿四種材質的木料,那是寓“百子同春”之意。精致的柱墩,由一溜的青石雕刻而成,花鳥蟲草,線條細膩。寬大的天井,讓屋內顯得很明亮。二樓天井的四角,四個斗拱支撐著倚欄的臺面。斗拱很精致,香樟木的材質,雕刻著人物、花鳥、魚蟲、浮云祥龍,還有一臺臺的戲文,鏤空相連,層次分明,栩栩如生。就連承托樓板的擱柵也大小一致,很是平整、均勻,而普通民房為節(jié)儉,這一結構是不拘泥的。
由于以前時局多不穩(wěn)定,為了安全起見,故臥室的窗戶普遍較小,而窗臺卻高出我的頭頂。地面非常光滑,據說是用桐油石灰加工制成的,年歲長了,越磨越光滑,行走其間,光亮可鑒。
雖然“穿堂屋”的建造格式相對普通民宅而言,大多顯得精致而氣派,但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它的主要缺點是臥室太小。是的,古代的房屋,不只是“穿堂屋”的臥室面積小,而是所有制式的房屋臥室都不大,最大的,也就十來個平方來。但也不能太小,一張床總得鋪得下,因此,建造工匠對臥室寬度的下限也有不成文的規(guī)定:“八尺家(方言,家指臥室)、七尺床、六尺被、五尺人?!碑斎?,這只是一個大概的數字,目的是提醒工匠,無論宅基地怎么緊張,這“八尺家”的位置是一定要留足的。那如果宅基地有寬余,臥室寬大一點不是更加舒適嗎?也不會大很多,那是因為古人的生活環(huán)境需求和思想觀念都不一定和現代人一致。首先,說一下臥室里的家具,傳統(tǒng)的家具都比現在的要小一號,一張床,寬度大都在1.25米至1.4米之間;一張賬桌,長度1米左右;兩只箱柜,長度各0.8米左右。這點家具不需要多大的空間,而最主要的不是因為這個原因,而是空間小能“聚氣”。受遠古玄學的影響,古人以為,如果房間太大,是不能夠達到聚旺氣的目的的。
“穿堂屋”的廚房一般都安排在正屋的左方,按我國的傳統(tǒng)習俗,左為大。廚房的制式一般都為“靠壁天井”式,天井靠著正屋。有獨立的樓梯,除灶臺外,大多都會安排豬欄、牛欄、石磨、雞舍或堆放雜物等。
“穿堂屋”作為民宅中的佼佼者,它曾是一個家族興旺發(fā)達的象征,讓普通人家為之仰望。如今它令人仰望的時代已成為歷史,雖有少數“穿堂屋”仍在延續(xù)著它的歷史使命,但對于現代人來說,它只是一件仍在使用著的文物,它的觀賞價值似乎更大一些。
最新播報
更多>>淳安發(fā)布
視界千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