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辦[2005]20號 浙ICP備05073341號 廣告經營許可證:杭工商淳廣許2004001號
淳安縣融媒體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絡廣告 0571-64831301
杭州網?千島湖網 網絡支持:杭州網絡傳媒有限公司
●余華貴
在楓樹嶺鎮(zhèn)下姜村乍堨自然村已倒塌的祠堂殘壁中,嵌立著兩塊年代久遠的石碑。一塊為至正甲午立,即元朝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立,距今六百六十多年;一塊為清朝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重刻,距今兩百多年。這兩塊碑的正文內容相同,只是一塊碑的字跡模糊,一塊碑的字跡比較清楚。
根據《臨淮余氏宗譜》上的《遂安鳳林乍堨堰記》內容,對照現存的這兩塊碑,其實這兩塊碑的碑文記載的是余氏先祖定居乍堨之初,父子同心,兄弟合力,開田辟地,興修水利,奠定基業(yè)的艱苦過程。
這碑是對一段堅韌自強、奮斗不息、團結共進的創(chuàng)業(yè)史的銘記。
乍堨畈的東、西、北三面都是靠山,而南面則是臨著鳳林溪。在它的西邊,有橫向的山崗瀕臨溪流,地形險阻、斷絕,無法形成通暢的水道,雖然這片田地多是平坦的土地,但只適宜種植桑麻。
一直以來這個地方雖然有不少于百畝的田地,但無奈水源匱乏,農事耕種的水源都來自九里坑麻境塢塘,這些田地幾乎都要依賴于這個水源的滋潤。后來,田間的堤壩崩塌,水源枯竭。旱季時,這一帶的村民無法依靠這個水源灌溉田地,居住在這里的人們很難有一個豐收的好年成。
乍堨堰碑記就記載了先輩們?yōu)榱烁淖冞@一困局的努力。根據碑文記載,被尊為里老三七朝奉的余顯文(字鏡潭),以身作則,帶領眾人合力修筑這個堤壩,但隨后又被山洪沖破。他擔心后山的水流和流沙會淤塞田畝,于是將自己家的二畝五分田地開辟為水渠,使水流得以疏通。他又感慨地嘆息說:“我們這些人在這片田野上耕耘,世代居住在這里,卻不能為子孫后代創(chuàng)造足夠的衣食之源,這是因為過去的人不了解這里的情況?!?/p>
于是,余顯文和他的侄子余慶三、余文能等人商議,決定引溪水來滋潤這片田地,徹底解決水源匱乏問題,為子孫后代創(chuàng)造長久的利益。
天歷已己年(公元1329年),余顯文又將自己家的三畝五分田地交換為九里坑上巖下、上下沙洲末等處的田地,作為修建水渠的根基。他認為糧食是民眾天生的生存之本,應以水利來滿足農耕的水源需求,確保這一帶民眾能有穩(wěn)定的糧食來源,因此他將這一決定告知了官府。縣令杜公聽到他的計劃后,認為這樣做非常正確,于是委派司吏李伯玉、都長方存齋來共同完成這項工程。
百姓們聽說后,紛紛自發(fā)前來參與,無論遠近都感到喜悅。他們在深淵中堆積石頭,用來建立水渠和堤壩,將高處的土移到低處,填平險阻,阻擋水流,使其順著溪水而流,建立堨堰。
然而這項工程非常艱難浩大,余顯文離世后,他的兒子余龍魁、余鳳翔感到父親的功業(yè)尚未完成,就遵循父親的遺志,繼續(xù)修建水渠。最終大家齊心協力將水渠修繕完畢,當水渠貫通時,余顯文已經離世多年了。
水渠通水后,灌溉了二百多畝田地。原本高亢干旱的土地都變成了良田。于是父老鄉(xiāng)親們將此事記錄下來,將昔日余顯文辛勤勞作于截水土堰、兩次拿出自家田地用于水利修建的事跡以及大家同心協力修筑水渠的經歷記入碑記,以記述同事們共同努力的始末,崇揚推己及人的品德,告誡子孫不要忘記先輩恩德,每年按時修筑維護,也就不辜負前人的志向了。
1992年楓樹嶺水電站建成發(fā)電后,鳳林溪里的乍堨堰壩也在九十年代消失了。這一段先輩們奮斗的歷史就留在了乍堨堰碑記中。
時光流逝,石碑由于外力侵蝕,字跡逐漸模糊。村民們請來了石匠,重新刻了碑。乍堨堰碑碑刻二次,也說明了余氏子孫承先啟后,開拓創(chuàng)業(yè)的良好家風。
千島湖新聞網 編輯:鄒楚環(huán) 王志仙
最新播報
更多>>淳安發(fā)布
視界千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