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辦[2005]20號 浙ICP備05073341號 廣告經營許可證:杭工商淳廣許2004001號
淳安縣融媒體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絡廣告 0571-64831301
杭州網?千島湖網 網絡支持:杭州網絡傳媒有限公司
余昌順
威坪很古老,古老得與淳安齊平。淳安建縣之時,就是威坪建鎮(zhèn)之日,也是新都郡設立之始。公元208年,戰(zhàn)旗獵獵,威風凜凜,賀齊平定了山越后,設郡建縣。威坪過去是淳安除縣城之外的三個古鎮(zhèn)之一,有著濃郁厚重的文化沉淀,而今已沉入千島湖底。這個處在新安江北岸的古鎮(zhèn),曾是浙皖重鎮(zhèn),扼守著兩地繁華水陸的來往,當然是新安江上的重要節(jié)點。那時的威坪,處在新安江濱,處在蜀溪與新安江交匯后不久的地方。
蜀溪是什么溪呢?是威坪三都四源水交匯后,形成的一條溪。是虹橋頭到新安江的距離,這距離不遠,估計五華里左右吧。這段溪有些像喉管,不長,但很重要。是它收編了整個威坪的積雨,收編了這些積雨對應的溪溪澗澗,以統(tǒng)一的姿態(tài)奔赴新安江。小五都的溪在溪灘里注入六都源溪,然后拐了一個大彎向西而去,與五都源溪交匯。交匯后形成的溪再拐彎向東去,與七都源來的溪交匯形成蜀溪,這個交匯點就是虹橋頭一帶。虹橋頭部分已成湖,部分還留著,后來成為新威坪的鎮(zhèn)治所在。千島湖形成好像特意為這一方域留下一塊標志地,給新誕生的威坪建鎮(zhèn)之用,我想如果新安江大壩再高一、兩米。當今的虹橋頭就完全無地可用了。所以,今威坪與昔威坪的鎮(zhèn)治所在,從地理上說也就相差幾里路。以這里為支點,所有威坪范圍內的溪從北而南都到這個點交匯,就像一把折疊扇的圓點。千島湖形成后,五都、六都、七都的水都分別注入千島湖,虹橋頭南面就像一個內湖,幾條溪的入湖口已大大提升到上游,它們再也沒有流到虹橋頭交匯,而后成蜀溪同流到新安江的樣態(tài)。
過去,淳安三十六個都,遂安十八個都,這樣的數(shù)字都有吉祥的意義。雖然在百年前就廢掉了“都”的鄉(xiāng)村建制,但經過幾百年的使用,在民間流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淳安的許多地方都保留著“都”的地域概念,威坪也是其中之一。威坪地理超凡,幾條源并排,便是幾個都并排,彼此之間的相同點特別多。幾個都之間的隔山都不高,河谷都有各自的小平原,因此,他們內部的自我循環(huán)比較頻繁,互相之間稱“五都”“六都”“七都”,在民間從未斷過此種表達習慣。都都不斷,都都相連,都都很美。
一條古道連三都
五都源的源頭有一條嶺叫豪嶺,豪嶺是一個界嶺,另一邊是安徽。在豪嶺頂上有一個涼亭,是由當?shù)氐囊环N青偏暗的石頭砌成的,看上去顯得特別厚實牢固,亭子的兩個門一個朝皖一個朝浙。朝皖的門楣上寫著兩個字:臨江;朝浙的門楣上寫著兩個字:豁達。
在豪嶺這個山崗上看五都,五都無遮無攔,西邊是高而陡峭的白際山脈,東邊是和緩低矮得多的與小五都的界山。
源頭村是小五都最里面的一個村,也就是豪嶺翻過楊嶺所到的村,不算小,也有歷史,村中央的老宅和村頭的古祠堂、古廟宇,可以證明這點。村中的巷道,青石板鋪就,很像是一個服務于來往客人的小鎮(zhèn)架勢。源頭村再往外走五里就到了蔗川,蔗川翻嶺過去,就是安川,安川是六都源里的一條支源了。
安川是六都的一個支源,走出安川就是六都源的廣闊腹地了。這一帶是平坦的中心平原。我穿古亭、過古橋、走老路,盡量沿著原先的古道行走,但可惜,很長的一段在田畈中間穿過的古道已被水泥路封存在村民的記憶里了。從楊家畈到下店到嶺腳,直到鳳凰山下才出現(xiàn)我們期待與想象中的青石板古道。
松茂嶺是從嶺腳村開始攀爬山,由于這一帶有座山叫鳳凰山,所以現(xiàn)在也有人把這條古驛道叫做鳳凰古道。嶺頂上有個亭子,叫同善亭,民間俗稱“雪洞”,也稱“歇洞”。這個亭子,位于一個三岔路口,正走翻越松茂嶺,向上爬是鳳凰山,山上有鳳凰寺。
這條松茂嶺是整個神龍山脈最短最低最方便的通道,所以也是走得人最多的。雪洞擠在一個山口,屋頂?shù)氖^與兩邊的山崗平齊,所以亭子如同挖出來的隧道。東連七都西接六都,所以,這里風就很大。
過了松茂嶺這條古道,就沿著溪兩岸交錯往上游前行,一直到了長嶺村才分兩路,一路翻過長嶺到八都王阜鄉(xiāng),一路繼續(xù)沿著溪流向上游進發(fā)。七都源五十里,長嶺以里是峽谷地形,長嶺以外是溪谷小平原。
白際山下有人家
伸出左手,手背朝自己,我們所看到的中指到小拇指的形態(tài),就是威坪三都的形態(tài)。中指的正指頭到小拇指的那個斜邊加上小拇指的側邊形成的線條就是與安徽的邊界,這個邊界就是白際山脈,淳安與安徽交界的除了一小段屬于昱嶺山脈外,其余都屬于白際山脈。中指的指頭處恰是七都的源頭地帶,也就是合富村的幾個小山村,他們基本處在源頭的底部。而整個斜邊幾乎都在六都,而這個斜邊造就了無數(shù)地理風情。
有段俗語是這么說的:五都五個凸,六都六條源,七都七個坑。這恰恰精準形容了威坪三個都的地理特色。五都有五個叫凸的村莊:上莊基凸、下莊基凸、江山凸、花紅凸,還有一個人們告訴我是株林村,它確實坐落在一個典型的凸上,民間就叫它株林凸。六條源與七個坑其實是一個意思,都是流域,為什么六都的叫源,七都的叫坑呢?因為六都的支源相對較長,村莊較多,而源的底部恰恰是在半山腰。而七都的坑,長度沒六都的源長,最為關鍵的是,這些坑里的村莊都在坑邊,沒有一個是在山腰。坑其實就是溪就是川,只是小些的溪,窄點的溪,看起來更像是坑。六條源的水從西往東流,七個坑的水從東往西流。這是最大的區(qū)別,也是顯著的風格。
六都支源的發(fā)祥地都在白際山脈,水碓山是六都六源中最里面的那條源頭的一個山村,海拔有四百米。洞源口子上有一個村就叫洞源,離它二十里的地方有三個源頭小村,地處次山巔,分別是蓬里、陰塢下、銀山。
賢茂到源頭的松坪、柿樹坪有著十幾里路。這條源與洞源不同,洞源一頭一尾之間的空間沒法住人,而辛坑源一頭一尾間卻可以稀稀拉拉地住一些人家。柿樹坪在這源頭村莊中最大,歷史也最悠久,估計有二三百年的歷史。
邵宅源是一條很短的源,但平整有田地,小小的源,寬寬的口,所以,邵宅這個村也不算小,有六百八十九人,在這個小源里蝸居千年。在邵宅的四周,有五座山,氣勢如同奔騰的馬,加上村中心月塘,村里就有了五馬奔槽的說法。
三坦、方臘與始新
為什么叫三坦?我在《淳安縣地名志》中也沒有找到說法,《地名志》中只有這么一句話:2007年,全縣行政村規(guī)模調整,中涓、山腳、西源三個行政村合并建立新的行政村,取名“三坦”。但我在另一份資料上看到這么一句話:古時曾名三坦里。
這三個村處在葉家源的源頭地帶,這一帶與安徽交界,西源最里,中涓最外,山腳處中間。
我在村委所在地中涓村高高的塝上,看到了一排字:解放淳安第一村。邊上還有幾個大字:紅色三坦。原來,這個村是淳安解放的首村,解放軍入淳的第一村。
六都源的另一名稱叫始新源,始新是淳安縣最早的縣名,這是六都源一個更久遠更唯一的人文事件。六都源幾乎最里面有一個村叫河村,位于水碓山下。
溪兩岸是村莊,走在兩岸如同穿行在歷史悠久的江南古鎮(zhèn)。與溪邊大道垂直的弄堂十分有型,幾個大弄堂都取有風雅古典的名稱。河村村域總體呈彎月形排列,村中一孤山突兀其中,房屋隨山勢而建,遠望似環(huán)抱一個大元寶。過往時期,村里建有九座橋十三個水碓,甚是繁華。所以,在始新源的源頭地帶流傳有這樣一則順口溜:六都六條源,第一河村源;九橋十三碓,嫁去都不悔。
源源相依成威坪
五都源、小五都源、六都源、七都源,它們的“學名”分別叫:環(huán)水源、蔗川源、始新源、德教源。這四條源相依相偎,既有各自特色,又成一體,它們之間的邊界和整體與外界之間的邊界完全是兩種風格。
五都源這個筆直的源卻叫環(huán)水源,環(huán)水的叫法是從橫塘村來的。橫塘村是個大村,村莊在奠基時,沿村基做了條蜿蜒曲折、逆流而上的村內渠道,水源來自于蒼山的一個山岙。這個水渠形成的系統(tǒng)就叫環(huán)水,漸漸成了這個源的叫法。
小五都過去劃歸五都,但其實它既像一個獨立的源又似六都的第七條源。所以,如果以神龍山脈為中軸線,把六都與七都做個對折,其實十分對稱。當然不可能很吻合,因為六都的源與七都的坑,無論從地理坐標、樣態(tài)、風格以及長短來說都不完全一樣。“源”所指的更多的是空間概念,而“坑”所指的更多是溪溝的概念。在七都的坑中,絕大多數(shù)都有“坑”的樣子,相對比較窄,但汪川除外。汪川是七都七個坑當中最大的了,在這條坑中有兩個村:汪川與殿下。
七都源里有一個村莊地理超凡脫俗,這個村叫西山。這是六都源與七都源之間的神龍山脈上唯一的村,它處于六都源的源頭地帶,但是七都源的中間地帶。西山,對于七都來說,它確實在西邊。西山不僅是山,它還有好多山地,有山地就有農耕文明的傳奇。
與西山處在一個方向的還有一個村:流湘。流湘有四個小自然村:口頭、車田、塘丘、源頭。這些名字很有趣,好像是這里自然生長的。這源雖小,但比較平坦,確實與“田與丘”有關。
這是七都的他方,威坪的他方,淳安的他方,人間的他方。他方即別處,想象剛剛可以觸摸到的地方。
最新播報
更多>>淳安發(fā)布
視界千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