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辦[2005]20號 浙ICP備05073341號 廣告經(jīng)營許可證:杭工商淳廣許2004001號
淳安縣融媒體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wǎng)絡廣告 0571-64831301
杭州網(wǎng)?千島湖網(wǎng) 網(wǎng)絡支持:杭州網(wǎng)絡傳媒有限公司
●魯永筑
在公路交通發(fā)達的今天,無法通車的古道,實用功能隨之消退,致使這些古道很少有人往來,甚至人跡罕至,年長月久,逐漸荒蕪,從而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審嶺古道的命運,也不例外。自從二十世紀80年代開通了昌文公路,淳安、昌化兩地的人們就改走紫霄嶺,審嶺古道就這樣被人遺忘了。
然而,這條古道在歷史上卻非常重要?!豆饩w淳安縣志》山川篇記載:“審嶺,在縣東北一百里,接昌化界,童氏居其下?!币蛔綆X,載入縣志,其重要性自不必說。因為它不僅是淳、昌兩縣人民的必經(jīng)通衢,更是一條通郵大驛道。嶺頭的金栗庵,在特殊時期還設立關卡,審查過往行旅。審嶺一名,便因此而來。
半審嶺村
?。ㄒ唬?/p>
此次走審嶺古道,從半審嶺村出發(fā)。這個村位于審嶺的半山腰里,原先是一個獨立的行政村,2007年淳安縣行政規(guī)模調整,并入審嶺腳行政村。
村口的古樹群高大而茂密,把數(shù)十戶人家的小村子捂得嚴嚴實實。由于深藏山中,人口又少,人均山地資源就很豐富,滿山都是山核桃、山茱萸和茶葉,村民先人一步就富了起來。早在二十世紀80年代初,村民僅憑一村之力,就開通了通村公路,在當時也算轟動一時,令鄰村刮目相看。
這個村莊始建于何時,已無從考證。據(jù)傳,先祖方尚仁自富山徙居于此。至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潰逃的長毛途經(jīng)此地,村莊慘遭浩劫,導致村民滅絕。到了清末,富山方氏念半審嶺的土地屬于族產(chǎn),乃有數(shù)戶重新遷入,繁衍至今,故村民以方姓居多。
自審嶺腳至塆頭的古道已經(jīng)面目全非,以混凝土硬化的林道差不多修到了溪澗盡頭。一路上泉水潺潺,草長鶯飛。紫色的地黃,黃色的金雀,一叢又一叢,盛開于道路兩側,十分耀眼。
走上真正的古道不久,溪流戛然而止,在兩個山塆腳交會處,道路開始分岔。我從左道上行,時斷時續(xù)的石板路,在林中曲折爬升。從半審嶺到審嶺頂,耗時僅一個小時。
說是嶺頂,其實是一個山坳。數(shù)十畝的坡地上,覆盆子的白色小花開得正艷。蒼翠的古松,屹立在覆盆子地里,宛若幾個老壽星,馱著朵朵白云。坪地北面有一堵約三十米長、丈把高的石砌擋土墻。擋土墻之上就是傳說中的金栗庵遺址。
相傳,金栗庵始建于南宋。當年,是南京金栗庵的一個小和尚,化緣云游至此,見此地高居山巔絕頂,卻中間低洼平整,四周群山拱揖,形同蓮花寶座,具有梵天佛國之象,乃就地搭棚居住,化緣數(shù)年,建成金栗庵。
在金栗庵遺址右側、審嶺古道旁,生長著一株巨大的銀杏樹,老態(tài)龍鐘,盤根錯節(jié),一看就是樹齡高達數(shù)百年以上的古樹。主干下部已形成空洞,洞內(nèi)壁有積碳,很明顯歷史上曾經(jīng)遭受回祿之擾。然而,這株歷經(jīng)滄桑的古樹,在這個時節(jié),枝頭正迸發(fā)著葉芽,呈現(xiàn)出勃勃生機,根部周圍,叢生出很多子孫樹,依附著母樹,茁壯成長。
審嶺古道到了這里,真的很難找到昌化那邊下山的路。我在坪地四周尋了一圈,居然找不到古道的路徑。正在無計之時,忽見一只松鼠從古銀杏樹上跳將下來,朝著茂盛的甘茅叢中遁去。我扒開茅叢,循跡而行,居然找到了下山的路!真是無巧不成書,莫非那只松鼠是來指路的?
童氏宗祠
?。ǘ?/p>
下山的路基本上已經(jīng)被林莽覆蓋,似是而非的小徑需要憑經(jīng)驗來確認。畢竟是古道,歷史上曾被千萬個人踩踏過,它與松軟的土層還是有著明顯的區(qū)別。
再往下,路徑就清晰起來。因為這邊是山的陰面,高大的喬木遮蔽了陽光,灌木就失去了競爭優(yōu)勢,形成了兩米來高的林下空間,通透又玲瓏,古道就不易被雜草掩埋。
在這種深山老林里走,就有必要用棍子敲敲樹干,呼喊幾聲“哦嚯”,以便驚醒那些倦宿的獸鳥,通知一下它們:有人來了,敬請回避!要不然,冷不丁突發(fā)遭遇,雙方都會受驚,萬一發(fā)生沖突,與誰都不利。
之字形的古道,拐了十幾道彎后,就來到了半嶺亭。亭在古道右側,依山而建,面西而立。整亭以采石砌筑而成,形制為窯式??萏匐s樹覆蓋著亭頂,使古亭顯得越發(fā)蒼老。
亭內(nèi)現(xiàn)存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樂善同慶”殘碑一通,上書《修建沈嶺路亭志》以及捐輸名錄。由于碑殘缺字,加之字跡漫漶不清,僅憑語句揣測其意,拼湊成文。其志云:“……沈嶺者,吾邑南古關隘,南通淳邑,行人往來甚多。吾鄉(xiāng)樂善,見其路之久圮,而少憩無所也。爰創(chuàng)捐修路建亭,逾年功竣。來告曰,將以捐戶芳名,聲聞于碑。予喪幽居無俚,又值國家治圖維新,自愧空山藏拙,不能鞭著前程,以助剎那之力也。”
左列善人捐款名字和款項,某某一元,某某十元,等等等等,密密麻麻,占據(jù)了大半塊石碑。落款是邑廩生陶然童聚沂撰,大清光緒三十二年歲次丙午季冬上浣谷旦。
離開古亭,再往下走,就到了谷底。潺潺的流水,自兩道山塆里傾瀉下來,在寂靜的山谷里奏成天籟。下半山,基本上是古老的山核桃樹林。林間大多鋪著尼龍網(wǎng),白色的網(wǎng)布是為自然掉落的山核桃準備的。
古道沿著山谷一直向北延伸。從半嶺亭到陸家,行程足足有三千米。途中有兩座古橋,其中一座名叫“關口邊橋”,橋頭東側建有過路亭,上書“上通嚴州,下達蘇杭”八個大字,簡短扼要地表明了審嶺古道的交通意義。
行至山口,前方就是陸家。再出去,就是湍口鎮(zhèn)了。在陸家,我準備稍作休整,恰巧附近有一家名叫“湍源里”的民宿,走進一看,居然有溫泉泡腳。
泡完腳,我還得回到審嶺腳起點。老板很熱情,說等下坐他們民宿的布草車出去,到了湍口鎮(zhèn)就不難打到車了。 10千米的古道,我走了三個多小時,而打車繞道20千米的昌文公路,耗時僅僅二十九分鐘。這就是現(xiàn)代交通與古代交通的區(qū)別,倘若古人能夠看到今天的巨變,將會做出何種感嘆?
回到審嶺腳村,順便游覽了一下村中的童氏宗祠。這是一座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間的徽派建筑,曾在清朝道光年間予以重建,前立面是巍峨壯觀的五鳳樓,斗角飛檐,氣勢非凡。
童氏宗祠,堂名安遺堂。整幢建筑由門樓、戲臺、天井和享堂共四部分組成。大門額書“童氏宗祠”,門聯(lián)云:“威鎮(zhèn)丹陽至誠伏虎,名垂合浦守宰不其?!?/p>
站在祠堂門前,我發(fā)呆了很久??粗切┚拷^倫的木雕,研判其中雕刻題材的寓意,我早已被先賢的創(chuàng)造所折服。
白佛橋
?。ㄈ?/p>
聽說我走審嶺古道,村中一老人又把我?guī)У酱逯械囊蛔肮艠蛱帯?/p>
他介紹說,這座古橋名叫“審峰橋”,俗稱“卷橋”,是舊時客旅往返于審嶺古道的必經(jīng)之橋。1911年辛亥革命時,私塾先生毛長發(fā)在這個村任教,曾在此橋上撰寫一聯(lián)云:“審向深思研主義,峰高壁峭喚人民。”
老人又指著村南的菖蒲村說,菖蒲的水口有一座“白佛橋”,是審嶺古道轉至馬塘嶺古道的起嶺處。馬塘嶺是十都通往八都的捷徑,也是審嶺古道的重要連接古道。
關于白佛橋,有著一個很動人的故事。傳說在昌化縣河橋鎮(zhèn)有一戶姓許的人家,丈夫意外身亡,妻子賴福英帶著四個孩子艱難度日。在一位算命先生的指點下,賴福英帶著一對幼子到齊云山拜佛祈福。正是六月汛期,賴福英好不容易越過審嶺,來到菖蒲村,見必經(jīng)之路上的木橋已被沖毀,斷了前路,進也不是,退也不是,聯(lián)想到自己的遭遇,不禁失聲痛哭。菖蒲村的河岸上,聚集著很多看大水的人。聽到賴福英凄涼悲痛的哭聲,十分同情。大家問了緣由,更覺可憐。于是,村民抬來長長的杉木,冒著危險,將木頭架在洶涌的溪流之上,為賴福英臨時搭建了一座木橋。
賴福英過了橋,跪倒在地上,對菖蒲人千恩萬謝,心中默默許下一個愿望,只待來日報答。多年之后,賴福英勤儉持家,一對幼子學業(yè)有成,考取功名,而賴福英未老先衰,一頭烏絲熬成了白發(fā)。此時,白發(fā)蒼蒼的賴福英來到菖蒲村,出資上千兩銀子,為菖蒲村造石橋,免除木橋被沖之苦,從此方便過往行人。
石橋建成后,當菖蒲村民請白發(fā)老婆婆為石橋取名時,老婆婆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時,村民議論開了:這位老婆婆出資上千兩銀子,為我們菖蒲村造石橋,不為名,不為利,世上哪有這樣的善人呢,難道她是神仙菩薩?
眾人覺得肯定是神仙菩薩下凡,為大家建造了這座石橋,但是又不知菩薩叫什么名。有人道:“這個菩薩滿頭白發(fā),就叫白佛菩薩?!庇谑?,就把橋名取為“白佛橋”,讓石匠將橋名鐫刻在石橋上。
菖蒲人哪里知道,這位白發(fā)蒼蒼的老婆婆,就是當年菖蒲人為她臨時架起木橋,幫她渡過山洪的賴福英。
老人說,這條古道上的傳說實在太多了。比如馬塘嶺,就是因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帶兵打仗經(jīng)過這里,戰(zhàn)馬曾在嶺上滾塘而得名。九都那邊朱坑塢口也有一座古橋,叫作“朱坑橋”。傳說這座橋是朱元璋滅了為非作歹的寒莊,沒收了他們的財產(chǎn)用來建造的呢。
告別老人,驅車來到白佛橋。在馬塘嶺的入口處,我讓無人機升至300米的高度,綠意蔥蘢的大山里,古道的路徑依稀可辨。
我想,過幾天還得找一個時間,走一走馬塘嶺。因為它與審嶺古道緊密相連,密不可分。
千島湖新聞網(wǎng)編輯:義永華 吳若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