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新聞“磨尖”
賴永強
針、錐、箭這三樣東西,明顯有別于棍、棒、錘,這是因為,針、錐、箭都有很鋒利的“尖”,正是因為其“尖”,才具備很強的穿透力。
新聞,也一樣。只有像針、錐、箭那樣具有穿透力的新聞,才具有很強的傳播力。有了傳播力,報紙才會有讀者、有影響力。
因此,在新聞實踐中,我們應該盡力把每一條新聞“磨尖”。
怎樣尋找?guī)А凹狻钡男侣?P> 筆者從《15歲女孩離家出走1月 民警赴長沙找回》一文說起。此文刊于成都A報4月2日,700字。乍一看標題,是表揚民警的,讀者(民警讀者除外)的閱讀目光就會轉移。
同一天,成都B報有同一內容的稿件,標題則是《揣5萬 乖乖女與網友“私奔”,跑了三省市 不料半路出了車禍》。一看標題,就能吸引讀者閱讀下去,因為其有這么幾個帶“尖”的關鍵詞:乖乖女、揣走5萬、與網友“私奔”了三省市、半路出了車禍。個中沖突性非常明顯。同時,該報用半版的篇幅呈現事件的細節(jié),再配上新聞當事人的照片,以及“私奔”路線圖。
很顯然,這篇帶“尖”的新聞,瞬間就能“穿中”讀者正在報紙上游離的目光!
記者接到任何渠道任何一條新聞線索,不論是來自熱線、還是來自通訊員,都應該抱有“敬畏之心”,不可簡單判斷就成稿,甚至丟棄線索。應該去尋找多個新聞的向度,最終找到一個最帶“尖”的向度。
而這,必須得在“好看”和“有用”的總原則下去思考――多從讀者利益需求的角度思考。尤其在信息大爆炸時代,真正帶“尖”的新聞往往隱藏在“表面新聞”的背后,記者就得按照事物的邏輯,多問幾個“為什么”。
比如上文,公安局通訊員提供的線索(或稿件),肯定是表揚警察工作的向度。而讀者需要回答這些“為什么”:少女為什么要出走?和誰出走?為什么還要帶5萬塊錢?錢花光了嗎?出走過程中發(fā)生了什么故事?警察是怎么找到的?少女和父母見面后各是什么反應……
而要回答以上“為什么”,記者必須找到新聞的當事人:少女、少女父母、少女的網友、警察等,“撬”開當事人的嘴。只要能做到,無論你是什么口線的記者,都能依靠你的經驗和知識,發(fā)現新聞帶“尖”的向度:或是有故事、細節(jié),或是有情感沖突,或是有人文關懷,或是有思想有觀點――總會找到新聞的“深度”和“溫度”!
把新聞寫得更“尖”一些
其實,在采訪過程中一旦找到了新聞帶“尖”的向度,稿件就成功了一大半。因為,讀者最想知道的是:昨天(或近幾天)在我身邊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情?而并非來欣賞記者的文字。
不過,在帶“尖”的新聞事實上,如果能夠以讀者樂于接受的方式寫作,就會增加讀者閱讀的愉悅感,為新聞增加助力,以推動新聞更具穿透力、傳播力。
記者應該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在采訪回來的路上,開始構思新聞稿件的寫作。
標題怎么制作?很多記者忽視標題的制作,認為那是編輯的事情。其實,想標題的過程,就是再一次檢索新聞的“尖”。因為,你的稿件標題吸引不住編輯,也許編輯就會把重心轉移到其他稿件了。要想打動讀者,首先要打動自己,還得打動編輯。因此,給稿件制作一個帶“尖”的標題很重要。
導語怎么寫作?新聞前輩總結出經驗:消息要用“金字塔”式寫作,也許,正是因為“塔”上帶了“尖”。讀者閱讀習慣是有層次的:先看標題,再看導語,再深閱讀全文。標題帶“尖”,導語也要帶“尖”。 無論寫法怎么創(chuàng)新,用一句最精練、最精彩的話,把最核心的新聞事實告訴讀者,或者設置一個懸疑,“引誘”讀者繼續(xù)讀下去,這就是帶“尖”的導語。
接下來的正文寫作,文本一般要求:多用短句、少用復句和關聯(lián)句;多用動詞、少用形容詞和介詞。其實,記者們最難的是取舍。因為,每一個記者都很珍惜自己手中來之不易的素材。于是,很多記者習慣把自己抓到的所有細節(jié)都寫進稿件。比較典型的是:經??吹截斀浶侣動浾?,把一大堆按不同標準統(tǒng)計出的數字寫進稿件,讓人看了都“頭大”。
因此,正文的寫作要想帶“尖”,記者就要舍得給稿件“減負”,把無價值的冗余信息剔除,一點一點地把稿件“磨尖”。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剔除稿件的枝蔓,并不是要剔除細節(jié),而恰恰是要突出新聞核心的細節(jié)。
一事宜一報。一篇稿件確實有兩個以上新聞點,就應該按不同的新聞點分開寫,不宜混在一起。比如:前不久發(fā)生的成都水污染事件,就包含了兩個新聞點――水污染事件本身以及成都首次向市民群發(fā)短信公開污染原因。這一新聞就適合分開寫兩篇稿件。
把新聞呈現得更“尖”一些
都市報有別于黨報,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都市報具有明顯的“商品” 屬性。編輯,這個都市報內容生產的最后一個深加工、包裝環(huán)節(jié),直接決定了第二天報紙的“賣相”。而報紙的“賣相”,又取決于編輯在版面上提供了多少帶“尖”的新聞。
首先考驗編輯的判斷與發(fā)現。面對手中所有的稿件,編輯對新聞主次輕重的判斷辨識,是以編輯的政治、經濟、哲學知識及人生經驗等為基礎的。而發(fā)現新聞,記者是一次發(fā)現,編輯是二次發(fā)現;記者的發(fā)現是基本,編輯的發(fā)現則是“提升”。
當每天下午編輯提前介入的時候,就該與記者一起找新聞帶“尖”的方向。當晚上所有稿件到齊的時候,編輯再根據手中的稿件,作出綜合判斷,給每個版面找到3條最帶“尖”的新聞。如果需要記者補充“加厚”,甚至換了更帶“尖”的向度,編輯則應第一時間告訴記者。
接下來,就考驗編輯的整合與呈現。整合的過程是稿件編輯中的新聞再發(fā)現、提升過程,直接決定著新聞質量的高下。比如:當天成都發(fā)生了兩起車禍,可以從這些帶“尖”的向度去思考:兩起車禍的原因是否一樣?兩起車禍是否形成反差:一邊路人施救積極,一邊路人旁觀……總之,既可以從共性方向整合,也可從差異性方向整合;既可橫向整合、也可縱向整合;既可本地整合,也可外部整合與嫁接式整合。
在“同質化”競爭嚴重的今天,整合的目的,就是通過編輯的思想,把稿件拆分梳理,給版面的新聞找到一個更帶“尖”的方向,以實現“差異化”競爭,從而突出被讀者所看中的報紙的“個性”。
而新聞的呈現,有了上述“有想法”的整合,就成功了一大半。接下來就是版面的包裝能力。包裝要遵循商品包裝的法則,通過“亮”出重點新聞,把每個版面推銷出去:比如配照片、制圖表、配背景、配名詞解釋、配言論,稿件上下左右搭配等等。而在做版面的過程中,文字編輯則應該把自己對當天版面的想法直接告訴美術編輯,使版式包裝與內容實現高度統(tǒng)一。
每一則新聞,都有個最帶“尖”的向度,關鍵看我們是否具備“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磨尖”精神。
新聞的“尖”在那里,我們一起出發(fā)吧!
?。ㄗ髡撸喝A西都市報編輯出版中心副主任)
千島湖新聞網 信息發(fā)布:方耀
走向全媒體——千島湖傳媒中心十年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