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波
北方的生活里沒有青團,讀白居易的詩“寒食青團店,春低楊柳枝。酒香留客在,鶯語和人詩”,便十分向往,那能藏住春天的青團該是什么味道?
后來調(diào)到千島湖工作,才第一次吃到“色如碧玉”的青團。那甜甜糯糯、帶著青草味道的青團子,那軟糯卻不粘牙的糯米皮,清甜卻不油膩的餡料,咬一口,春天的味道便溢滿口腔。
為了這顆青團,我簡略研究了它的“前世今生”。
青團和元宵節(jié)的湯圓、端午節(jié)的粽子一樣,也有自己的故事。相傳晉文公在燒毀綿山之后悔恨不已,便下令在介子推的忌日時禁止用火。為了填飽肚子,人們選擇了這種蒸好的糯米團子作為冷食首選。后來江南一帶就形成了用青團在清明節(jié)祭祀的風俗,正所謂“相傳百五禁煙廚,紅藕青團各祭祀”。
如今在江南,不同地區(qū)的人們根據(jù)對于青團的喜愛,為它起了各種不同的昵稱,形狀上也有些大同小異,但唯一能夠讓人們達成共識的,則是它的制作方式。
驚蟄后,擷取水岸邊的艾草,用石灰水熗制24小時,再用大火熬制,去其苦澀,漂洗后搗出漿汁,草綠色樸實自然,再和上剛剛脫殼的糯米粉,這樣制作出來的青團味道更加清香濃郁。芝麻餡料用的是糖和新炒的芝麻,香甜四溢,小口慢嚼,春天的滋味在齒頰間充盈,吃在嘴上,甜在心里。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寫到:“搗青草為汁,和粉作團,色如碧玉?!边@種“碧玉”色必須是野生的艾草熬制而成的漿汁,那種用色素調(diào)成的青團,和春天無關(guān)。
千島湖新聞網(wǎng) 編輯:劉波 于一